成果选登正文

何青颖:云南跨境民族学生身份认同和教育取向研究

2014-05-19 16:51:50   来源:   

云南跨境民族学生身份认同和教育取向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课题的预期研究目标是通过对跨境民族的受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云南省跨境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境内外籍学生的就读情况、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取向以及学校教育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等,对当前云南省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做出评估,在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教育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发展策略。

  课题组按照预期制定的研究计划,认真执行相关的研究任务。先后选取了德宏州的陇川县、保山市的腾冲县、普洱市的江城县、红河州的河口县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深入具体的调查访问,收集到云南省各边境县跨境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数据,了解到国门学校的建设情况、外籍学生在境内就读的情况、周边国家的教育政策、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取向,以及与之相关的跨境民族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课题组顺利完成了预期制定的研究目标,其间在《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上公开发表论文《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研究》和《云南跨境民族外籍学生教育现状分析》,在《教育探索》上公开发表论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终身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还参与了《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一书的民族教育等相关章节的撰写。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一份约2.5万字的课题研究总报告。该报告将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为研究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提供了诸多翔实可靠的数据和具体生动的例证,对云南省跨境民族的教育发展提出的几点改进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政策指导性。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对策建议

  相关研究成果的内容简介如下: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云南跨境民族的产生背景、分布范围和基本特点。对跨境民族、跨界民族和跨国民族三个相近的术语进行了界定和比对,课题组认为跨境民族和跨界民族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但由于约定俗称和语言习惯更倾向于使用跨境民族,因此该课题统一使用跨境民族的提法。由于云南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社会背景,使得云南的跨境民族问题相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报告归纳了云南跨境民族的四个基本特点:一是跨境民族种类丰富且人数众多;二是跨境民族的族源复杂且分布较广;三是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多样化;四是跨境民族的贸易往来频密。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对于跨境少数民族而言,其身份认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民族身份、宗教身份和国家身份的建构和确立上。具体而言,由于民族同宗、文化同流、宗教信仰大体相同,境内外的跨境民族存在着较为稳固的民族认同和内聚力,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相对淡漠,因此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本质上是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关系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巩固跨境民族同其他群体的社会文化联系,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完善国家与边境地区之间的“政治一体,文化多元”的关系,就成为我国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云南跨境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比较复杂,云南跨境民族的形成既是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发展形成的结果,同时还与各种政治历史变动密切关联,在这些政治历史事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近代以来云南段国界线的变动,边界划分导致具有共同族源、文化习俗的同一民族成员跨境而居,分属不同国家。就政治身份而言,形成了他们各自属于所在国公民、持有不同国民身份的现实。同时,受所在国的制度文化影响,跨境民族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国家意识和情感,这从更深层次巩固了跨境民族对其所属的国民身份的认同。这些因素影响了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形态。该部分同时列举了几点强化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途径和方法:一是政府方面要加紧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二是积极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加强社会舆论宣传的力度;三是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定位,加快发展边疆地区的学校教育。通过以上手段强化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善其国家认同感,正确行使我国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第三部分针对云南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取向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取向是影响边境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研究跨境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取向问题,有助于决策部门了解当前边境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情况、教育选择以及跨境民族的文化生活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族群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和身份认同取向,有利于相关部门针对性地制定或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维护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学校教育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主要途径,跨境民族教育既体现地缘文化关系,又体现国家边境地区教育的软实力,是影响边境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维护边境和谐稳定的重要推手。报告首先对云南境内外籍学生的就读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全省16个州市除曲靖、昭通、楚雄、迪庆暂无中小学外籍学生外,其余12个州市均接收有境外就读的中小学生,且境外来中国就读的中小学生以紧邻我省的缅甸、越南和老挝国籍的居多,占总人数的97%以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学阶段的外籍学生就读情况复杂,统计口径与该研究所述的跨境民族学生的就读情况不一致,故没有将其归纳在其中。结合我省边境的地域特点来看,边境线越长、与外国接壤越多的州市,外籍中小学生的数量就越多。课题组还将当前中小学外籍学生国内就读的情况与三年前的数据做一个比较,发现近年来前来中国就读的中小学生数量大幅攀升。这说明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很多跨境而居的学生都愿意选择到中国就读。这说明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获得了境外人士的认同,他们才会愿意将子女送到国内来就读;二是课题国家积极实施“兴边富民”政策,对外籍学生实行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享受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样的待遇,这是国家以人为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集中体现;三是中国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在中国完成学业的学生较之其他学生有较好的就业前景,而且掌握汉语以后,学生个体的成长空间更为广阔,这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强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的最佳例证。

  报告还阐释了影响跨境民族学生教育选择的因素:主观方面中国优惠的教育政策和优秀教育资源对周边国家的居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国来读书,享受到和中国学生同等的“两免一补”的优惠待遇。客观方面是和云南毗邻的缅甸、越南和老挝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不如中国,教育基础薄弱,民众的受教育程度达不到中国的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受教育程度不如中国学生。还有一个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很多华人华侨出国经商打工,虽然经过几代人的更迭,国籍已经改变,但是骨子里仍然渗透出对家乡的眷恋,随着现代中国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他们更愿意将子女送回到中国来读书,这一群体也是来国内就读人员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四部分综合论述了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升跨境民族文化水平的策略。近几年国家通过制定特殊政策和加大投入,使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受经济、地域、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边境少数民族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向境外流失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些学生可能出现国家意识和民族身份认同的边缘化倾向;另一方面,大量外来的境外少数民族学生涌入,势必会对本国的教育秩序产生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势必对本国的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如何针对跨境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通过现代教育的有效实施,在健全其民族身份和宗教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强化其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善其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是我省未来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一是要强化学校教育对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大力推行“双语双文”的语言文化教育模式;三是要加强做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要确实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总之,跨境民族的教育问题是关系到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我省边境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缘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以及由于地缘和文化上的亲近性, 边民的跨境交往则相当便捷,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更要注意培养跨境民族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凝集力,塑造跨境民族稳定的身份认同意识。

  三、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

  该课题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调查访问、问卷追踪等手段,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的研究思路进行实证研究,基本建立了对全省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现状的宏观认识,研究方法科学可靠,报告的内容翔实具体,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具备很强的操作性,为研究云南省边境地区跨境民族受教育情况提供了许多翔实的研究数据和参考资料,也为相关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课题名称:云南跨境民族学生身份认同和教育取向研究

  课题负责人:何青颖

  所在单位: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主要参加人:刘寒雁  王 惠  李炳泽  吴昌银  张 超  张 翼  郭 甦  董保强

  结项时间:2012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