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选登正文

杨凯民、杨丽娟:重庆、贵州、四川推动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2017-02-04 09:42:45   来源:   

重庆、贵州、四川推动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杨凯民、杨丽娟等在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构建云南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的阶段性调研成果中提出,在全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重庆、贵州、四川三市省咬住产业发展不放松,推动经济发展逆势而上,实现了地方生产总值超过或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其推动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一、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1.高瞻远瞩绘产业。重庆、贵州、四川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强化特色、放大优势,高起点、大手笔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目标。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培育壮大汽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一代信息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建设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加工基地,亚洲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重庆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十三五”期间,重庆市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力打造汽车、笔记本电脑、芯片、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10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贵州省在“十二五”末形成医药产业、特色轻工食品业、旅游文化产业等6个千亿级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大健康医药养生、新型材料产业、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等基地,做强做大酒、烟、茶、药、食品等特色产业,全力打造航空航天、智能终端、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和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四川省超前谋划布局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石墨烯、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超过1500亿产值规模,且正在以两位数增长。

  2.无中生有造产业。贵州省把大数据产业当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率先争取国家支持将贵州列为全国第一家“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并获得建设贵州信息网络设施,培育发展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在全国率先制定大数据发展应用地方法规;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大数据资产评估实验室,并推动大数据资产评估标准化等;加快建设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贵阳大数据技术创新试验区。截止2016年三季度末,3大电信运营商、富士康、阿里巴巴、微软、浪潮、华为、百度等400余家大企业云集贵州投资设点。2012年到2015年,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64.6%,产业规模(产值和收入)从450.9亿元扩大到2011.5亿元。2016年前9个月,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完成2180.2亿元,同比增长45.9%。重庆市立足发展电子产业具有的自身优势,面向全球宣传和招商,惠普、华硕、东芝、富士康等全球知名品牌企业纷纷移师重庆投资建厂。笔记本电脑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年产值达5000亿元的大产业,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是重庆生产的。

  3.悉心呵护育产业。四川省建立健全由省长或副省长任组长,省人大、省政协副省级领导为第一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形成一个产业有一个推进组、一位主抓领导、一套保障措施的推进机制。同时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建立重点企业人力资源“蓄水池”,累计为企业输送用工81万人次。

  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

  1.创新资源配置,解决产业用地。重庆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试点“地票制度”。成立“土地交易所”,用“地票”把农村闲置不用的土地收回复垦成耕地,原土地使用者通过土地交易所交易地票获得增值或购买城市住房。从2008年至今,已实施复垦项目7000多个、38万亩,累计交易地票15.26万亩,每亩成交均价稳定在20万元左右,成交额307.59亿元,约300亿元进了农村,反哺农民。同时保障了全市30多个工业园区63.4平方公里土地需求。牢牢把握住支柱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这个重点,坚持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走,规范审批用地指标。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土地整治储备中心,已储备40多万亩土地,并规定每年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不能超过5%,房地产投资不能超过全市全年投资总额的25%;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用地只须交纳土地成本70%的使用费。

  2.创新融资手段,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产业和实体经济。一是用活用足资本市场。重庆市制定了到2020年,把包括芯片及液晶面板等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石墨烯及新材料、轨道交通及通用航空等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综合化工、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等10个产业发展到1万亿产值规模的规划,总投资需要6000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投资,到资本市场找出路,把每年需1亿台以上配套液晶面板市场,交给京东方上市公司增发100亿股股票(时价每股2.1元),由重庆6、7家国有企业认购,推动了股票涨价,这样既解决了京东方在重庆投资液晶面板的大部份投资,又使认购的国企得到了溢价收入。国企把在增发中赚到的约250亿元当作资本金(所有权仍归企业),吸引中国人寿、国开行、中国社保基金会等跟进投资,市财政未投入一分钱就筹到800亿元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基金,以此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高科技产业。2016年1~9月,全市工业投资达到5600亿元,增长14.9%,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72.3%,增长25.2%。二是优化投资结构。长期以来,重庆市每年投资总额基本保持在工商产业投资占50%,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各占25%的投资结构,确保了产业的投资需求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四川省为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方式,逐步建立以省级财政性资金出资、发起设立或参股、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的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

  3.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统筹生产要素。贵州省把传统每年一次的全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改为由各州市竞争申报轮流承办,变“撒胡椒面”投资为举全省之力,聚集各种要素,高起点、高标准集中建设打造承办地。目前,全省已完成9个州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84个景区、近千个景点,推动了全省旅游业爆发式的增长。四川省集中要素资源,狠抓新增长点培育。聚焦重点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年度计划,强化政策支持和工业投资。2015年,全省工业投资达7361亿元;推动建成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8家,居中西部首位,省级技术中心66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强度达0.52%,增速10.6%,居全国第一。

  三、以做大产业规模为引领,强化配套和集群

  1.围绕做大产业规模,转变发展方式。一是综合配套。重庆市发展一个产品、一个产业,都按照这个产品、产业的产业链,从上游的研究开发到零部件制造,核心部件研发、总装,到下游销售、结算等制造产业链和生产性服务业全产业布局,延伸或形成完整产业链,已形成了电子产业“5+6+860”,即5个品牌、6个代工企业、860个零部件厂;汽车产业“1+12+1000”,即1个长安汽车厂、6个国内大企业+6个国际知名品牌、1000个零部件厂的全产业链,配套率均达到80%以上。二是配套生产性服务业。为降低产品运输成本,解决加工产品出口,重庆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使一个内陆西部城市,变成了以“渝新欧”铁路为代表的融水路、陆地、空中三个大通道,交通枢纽、一类口岸、保税区三个功能为一体“三个三合一”的通江达海的中国内陆开放高地,带动正在形成规划面积35.5平方公里,每年3000亿产值、800亿GDP的重庆西部物流园和30~40万人口的国际口岸新城,港口货物运输从2万个集装箱发展到100万个集装箱。全市进出口总额从几年前的不到8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三是设立落地离岸金融结算中心。重庆市向国家争取到了在当地设立离岸金融结算试点,离岸结算从无到有,2015年结算超过了1000亿美元。

  2.围绕做大产业规模,推进集群发展。贵州、重庆、四川坚持以产业为引导、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融合集成配套为基础,基本形成了产业向园区集中、服务向园区集中、配套围着产业转、人口跟着产业走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四川省突出主导产业园区的培育,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天航空等新一代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建成一批集建设开发、融资担保、研究设计、质量检测、教育培训、专业物流、标准厂房等于一体的园区服务平台,着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贵州省以实施工业园区、城市综合体、农业园区、小城镇示范、旅游等“5个100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加快发展产业园区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成配套,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企业集群。重庆市着力打造产业链整合集群,形成了零部件、原材料、整机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同类项产品、同类企业在同一个地方的集群,物流运输、销售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等,使得重庆经济因产业集群而获益。汽车和电子作为两大支柱产业,增速分别超20%和10%,成为重庆工业增长的“双引擎”。

  四、以推进产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强化融合发展

  1.推进大数据产业融合应用发展。贵州省围绕解决“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如何应用”3个问题,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4个理念,重点打造大数据“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5个层级产业生态体系。围绕大数据核心、关联、衍生3大业态,以产业聚集融合为着力点,以示范应用为抓手,全面发展数据存储业、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北斗终端设备、医疗电子等智能端产品制造,以及呼叫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大数据安全、大数据金融,全方位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2015年,大数据产业产值(收入)达2011.5亿元,仅端产品总产值就达212.6亿元,同比增长381.8%;电商交易额1015亿元,同比增长34%,电商企业1200家,呼叫达到10万坐席,数据交易总额突破1亿元,100余家众筹、P2P、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技术企业落户贵阳,初步形成了大数据、众筹、移动、区块链等特色新金融业态。

  2.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四川省设立先导产业引导基金,制定实施“电商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3大工程和电商“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进园区、进农村”示范活动,引导三大产业加速融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电商应用率超过50%,线上商贸流通业提高到80%,电商企业总数已达35.7万家,网民3330万人,第三方平台超过330家,本地电商上市企业达17家。2015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1万亿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3.4%提高到近45%,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

  3.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贵州省以推动建设“5个100工程”为载体,努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中打造生产标准化、产业集群化、龙头带动化,融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农业商贸流通、农业观光体验的示范园区,对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